最新公告
  • 欢迎您光临范文专家站,一个优质的范文模板文案基地。欢迎加入VIP
  • 一年级数学计算的教学方案设计_一年级数学计算教学技巧

    正文概述    2025-04-01 06:44:38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备课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是没有止境的,一种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往往是难以完全使人满意的。

    一:教材课时安排过紧有关。初二教材的教学时间不够,教参函数第一节第二节二节课,第三节一次函数节,课时太少,本节要加一个复习课

    二:教学内容不好处理。

    艺术学校教师规章制度

    在“2.一次函数的图象”中有平移的问题,

    1.「1」将直线y=3x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直线y=-x-5向上平移5个单位,得到直线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多位教师讨论后,我们用学案「下面的表」来处理,让学生更多一点感性认识,少一点理论上的结论

    2.“一次函数的性质”中无b对函数的图象的影响,但题中有,要补讲

    环节二:概括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

    一次函数y=kx+b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_____;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_____.

    「3」当b>0时,这时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

    「4」当b>0时,这时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

    待定系数法的引入上用“弹簧的长度y「厘米」”来讲的,太难,要先讲书上的“做一做:“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1,1」和点「1,-5」,”

    三:难度不好处理:

    如我们在讲一次函数的定义时「第一课时」补充了一个例题:已知函数y=当m取什么值时,y是x的一次函数?当m取什么值是,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学生难以理解,我个人认为太难,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反而对一个具体的一次函数y=-2x+3中k,b是多少强调的不多。

    2

      主备人:

    时间:

    课型:实践活动课

    教学内容:教材80—8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对跑道周长的计算,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究起跑线位置的设置与什么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播放20xx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决赛场面,博尔特以9秒58创新世界纪录。

    师:为什么那么多人为这9秒58而欢呼不停?

    「与学生聊一聊比赛中公平的话题。」

    2、播放20xx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400米决赛场面。

    师:看了两个比赛,你们有什么发现,又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①100米跑运动员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400米跑运动员为什么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②400米跑的起跑线位置是怎样安排的?外面跑道的运动员站在最前,这样公平吗?

    3、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运动场。「板书课题」

    二、观察跑道、探究问题:

    「一」观察思考,找出问题关键。

    师:观察跑道图,每条跑道一圈的长度相等吗?差别在哪里?比赛的时候,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怎样才能做到公平?

    「二」分析比较,确定解决问题思路。

    1、小组交流:观察跑道图,说一说,每一条跑道具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内外跑道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充分交流得出结论:

    ①跑道一圈长度=2条直道长度+一个圆的周长

    ②内外跑道的长度不一样是因为圆的周长不一样。

    2、小组讨论:怎样找出相邻两个跑道的差距?

    ①分别把每条跑道的长度算出来,也就是计算2个直道长度与一个圆周长的总和,再相减,就是相邻两条跑道的差距。

    ②因为跑道的长度与直道无关,只要计算出各圆的周长,再算出相邻两圆的周长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邻跑道的差距。

    小学一年级数学计算技巧和方法

    「三」计算验证,解决问题:

    师:计算圆的周长要知道什么?

    生:直径

    师:第一道的直径为72.6米,第二道是多少?第三道呢?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方法一:计算完成下表。

    方法二:

    75.1×3.14-72.6×3.14=7.85「m」

    77.6×3.14-75.1×3.14=7.85「m」 ……

    师:刚才大家通过计算已经知道了400米跑相邻两个跑道长度大约相差7.85米,也就是相邻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7.85米。哪一种方法更快更简便呢?

    生:第二种方法更简便。

    师:如果我们计算圆的周长时直接用π表示,你有什么发现?

    「72.6+1.25×2」π-72.6π

    =72.6π-72.6π+1.25×2×π

    =1.25×2×π

    「75.1+1.25×2」π-75.1π

    =75.1π-75.1π+1.25×2×π

    =1.25×2×π ……

    「相邻跑道起跑线相差都是“跑道宽×2×π”」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起跑线的确定与什么关系最为密切?

    生:与跑道的宽度关系最为密切。

    小结:同学们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确定起跑线的秘密!其实只要知道了跑道的宽度,就能确定起跑线的位置。

    三、巩固应用,形成技能:

    小学生运动会的跑道宽比成人比赛的`跑道宽要窄些,要开小学生运动会,你能帮裁判计算出相邻两条跑道的起跑线又该相差多少米吗?400米的跑步比赛,跑道宽为1米,起跑线该依次提前多少米?如果跑道宽是1.2米呢?

    四、回顾小结,体验收获: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

    100t+120「t-0.5」千米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

    100t-120「t-0.5」千米②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写作指导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思路点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利用分配律.学生练习、交流后,教师归纳: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0t+60

    我们知道,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

    上面两式去括号部分变形分别为:

    +120「t-0.5」=+120t-60 ③

    -120「t-0.5」=-120+60 ④

    比较③、④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

    思路点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去括号法则,然后教师板书「或用屏幕」展示: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特别地,+「x-3」与-「x-3」可以分别看作1与-1分别乘「x-3」.

    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

    +「x-3」=x-3 「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没有变号」

    -「x-3」=-x+3 「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符号」

    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二、范例学习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 「2」「5a-3b」-3「a2-2b」.

    思路点拨: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

    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例2.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教师操作投影仪,展示例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寻求解答思路.

    思路点拨: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船逆水航行速度=船在静水中行驶速度-水流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千米/时,乙船速度为「50-a」千米/时,2小时后,甲船行程为2「50+a」千米,乙船行程为「50-a」千米.两船从同一洪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相距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

    解答过程按课本.

    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8页练习1、2题.

    2.计算:5xy2-[3xy2-「4xy2-2x2y」]+2x2y-xy2. [5xy2]

    思路点拨: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

    四、课堂小结

    去括号是代数式变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变“+”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71页习题2.2第2、3、5、8题.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从兴趣入手,抓注意力。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比小学数学内容加深了、拓展了,也更丰富了,从这节课中就能体会到。因此,不但要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学习当中,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让他们初步体会几何的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在课件中我设计了观察室、活动室、竞赛室、训练室和探究室等五大模块,其中穿插许多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图片和卡通人物,使用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好,这不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

    2.培养能力,全面发展。

    《教学中还要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学中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观点大胆地说出来,在活动室和竞赛室中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和比赛,他们画了许多有创意的立体图形「比如,墨水瓶、圆锥体的冰淇淋、草帽及一些简单的建筑物等」,我给他们充分的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无形中就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

    3.需要改进的三个问题。

    「1」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识图能力,但是画图能力还是很欠缺。比如,画图时不知道怎样表现立体图形,只能画平面的,这让我意识到对学生的起点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研究,还应涉及到技能起点等诸多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规范作图,并教授一些立体图形的画法。

    「2」当我提出问题:“你们能将我们今天学习到这些立体图形分类吗?”学生感到一些迷惑和茫然,很久也没有头绪。此时我才意识到过去他们从没有接触过几何体的分类,所以他们不知道从什么角度思考,这是学习的一个难点。若在教学中指出“按平面和曲面分类「或者按柱、锥、球分类」”的话,效果就会好多了。

    「3」这节课设计的活动较多,时间很紧,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所以他们对此并不陌生,在课前就可以布置他们回去动手制作学过的几何体,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生活中的几何体,这样在活动室这个环节就有更多的内容可以说了,在训练室和探究室环节的时间也更充分了!

    一年级数学计算的教学方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

    【教学难点】: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第9、10页主题图、课件;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9+4= 9+8= 9+6= 9+2=

    9+9= 9+5= 9+3= 9+7=

    二、学习新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玩吗?有一些小朋友也喜欢到公园来玩,他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公园情景图,先突出气球部分」

    2、你能不能根据气球部分提个问题?风车部分呢?

    3、气球图列式:15-9=

    风车图列式:16-9=

    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提出了问题,并列出了算式。

    4、公园另一角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猜谜、套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列式:13-9= 14-9=

    5、观察所列出的算式,引导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9「板书课题」

    6、「1」15-9用手中的学具「小棒」摆一摆怎样计算?还有没有其它方法?

    「2」小组交流自己的方法。

    「3」学生汇报,教师把各种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方法,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在小组众说一说为什么?

    「4」小结:小朋友们都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那你能不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剩下的式题,并说一说你的想法。

    「5」你还知道那些十几减九的算式吗?

    「6」教师板书算式,指名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刚才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了这些题。下面我们来做分水果的游戏。

    三、练习:

    1、做一做第2题;练习第2题。

    2、课件练习:跳木桩比赛「用树桩上的数减小白兔身上的数」。

    3、课件练习:帮小蚂蚁回家。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15-9=6 16-9=7 13-9=4 14-9=5

    11-9=2 18-9=9 17-9=8 12-9=3

    一年级数学计算的教学方案设计5

    教学目的:

    1、整理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小数乘、除法。

    2、理解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结果与第二个因数和除数的关系。

    3、应用运算定律能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简便运算。

    4、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5、能用进一法和收尾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对本学期所学和知识进行总复习。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复习小数乘除数计算。[板书课题]

    二、整理复习

    1、口算:

    「1」120页第1题

    填书。

    「2」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要小结。

    2、在计算中理解法则。

    「1」4.05×2

    1.84×3.7

    7.55÷0.25

    15.75÷0.63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计算小数乘法和除法要注意什么?

    3、简便运算

    「1」123页第2题

    填书,集体订正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32×1.25

    10.1×85

    2.85×5.2+2.85×5.8-2.85

    3.6÷0.25÷0.4

    3、计算结果有几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4、什么叫循环小数?

    二、在判断中辨析概念。

    1、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它的积是两位小数。

    2、M×0.98的积一定小于M.

    3、3.636363是循环小数。

    4、2.5×17+2.5×13=2.5×「17+13」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5、小毛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每天看35页,要看4天。

    三、在运用中掌握方法。

    师:学会小数乘除法,还要学会运用知道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120页第2题

    学生审题,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怎样想的。

    2、123页第4题

    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3、李老师用200元买字典,每本40.8元,可以买几本?

    4、工地上有171吨货物,用载重8吨的汽车要运多少次?

    四、复习小结

    今天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P123页第1、3题,P125页第13、15题。

    课后反思

    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完成了计算部分的复习「包括口算、笔算、对计算结果取近似值」、相关概念的判断。第二课时完成简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复习。

    在第一课时,建议笔算选取学生易错的几类题型进行针对性练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错误:转化成整数后是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小数乘法。如:1.4乘1.32;整数乘小数,且整数未尾有0的乘法。如:140乘1.3;商中间有0的小数除法,如:89.44÷43。

    无忧范文网,一个优质的源码资源平台!
    无忧范文网 » 一年级数学计算的教学方案设计_一年级数学计算教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