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淘沙刘禹锡古诗赏析
浪淘沙,唐教坊曲。
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浪淘沙刘禹金诗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创作背景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
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他的这种情感。
(3)诗作背景
本诗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诗,句意思: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4)词语注释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⑶ 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⑷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⑸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
(5)诗体特色
本诗句是唐朝诗作,格式为七言绝句,韵脚每句平仄 alternating 平仄。结构紧凑、押韵工整,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简洁与凝练特征。
(6)作者背景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自称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中晚期著名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后任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刘禹锡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
(7)诗风风格
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被世人称“濓溪先生”。
(8)诗作分析
这首诗写的是银河之下的黄河,黄河奔流而下,风浪和泥沙滚滚。诗人通过观察黄河的壮丽景象,抒发了壮志豪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直上银河去”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以豪情壮志向上攀登,直指天边银河的情景。
(9)文学价值
这首诗既赞美了黄河的磅礴气势,也借其壮烈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牵牛织女”这一画面,象征着牛郎与织女相约追求理想生活的情景,展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文学修养。
(10)诗意总结
这首诗通过黄河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直上银河去”一句,既描绘了黄河奔腾而下的壮丽景象,也隐喻了诗人以豪情壮志向上攀登,直指天边银河的情景。
(11)作者背景与作用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学者。他的诗歌在中唐时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诗作《浪淘沙·刘禹锡》作为刘禹锡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黄河壮丽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2)文学评价
白居易对这首诗进行评论时,强调了其优美和豪放的特点。他指出:“浪淘沙、刘禹锡作品意境深远,语言凝练。”这种评价既是对诗歌本身的高评价,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生活的向往。
(13)诗意启示
这首诗通过黄河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直上银河去”一句,既描绘了黄河奔腾而下的壮丽景象,又隐喻了诗人以豪情壮志向上攀登,直指天边银河的情景。这种诗意的启示,在文学创作和艺术表达中有深远的意义。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