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江汉的原文及翻译赏析(第一篇)
诗经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爱情婚姻类、战争行役类、劳动生产类、政治批判类、歌乐宴享类、祭祀史诗类。《诗经》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艺、道德、宗教等各个领域,因此又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诗经江汉的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诗经:江汉》
长江汉水波涛滚滚,出征将士意气风发。
不为安逸不为游乐,要对淮夷进行讨伐。
前路已经出动兵车,树起彩旗迎风如画。
不为安逸不为舒适,镇抚淮夷到此驻扎。
长江汉水浩浩荡荡,出征将士威武雄壮。
将士奔波平定四方,战事成功上告我王。
四方叛国均已平定,但愿周朝安定盛昌。
从此没有纷争战斗,我王之心宁静安详。
长江汉水二水之滨,王向召虎颁布命令:
"开辟新的四方国土,料理划定疆土地境。
不是扰民不是过急,要以王朝政教为准。
"经营边疆料理天下,领土直至南海之滨。”
我王册命下臣召虎,巡视南方政令宣诵:
"文王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实为梁栋。
莫说为了我的缘故,你要继承召公传统。
全力尽心建立大功,因此赐你福禄无穷。
赐你圭瓒以玉为柄,黑黍香酒再赐一卣。
秉告文德昭着先祖,还要赐你山川田畴。
去到岐周进行册封,援例康公仪式如旧。
下臣召虎叩头伏地:"大周天子万年长寿!"
下臣召虎叩头伏地,报答颂扬天子美意。
作成纪念康公铜簋,“敬颂天子万寿无期!”
勤勤勉勉大周天子,美名流播永无止息。
施行文治广被德政,和洽当今四周之地。
赏析:
淮夷在淮北,以徐国为主,故平淮夷也即《大雅·常武》所说之征徐国。因为此次伐淮夷,宣王亲征,驻于江汉之滨,召公的受命、誓师、率师出征俱在此,所以诗的前二章均以“江汉”为喻,借长江、汉水的宽阔水势,喻周天子大军浩浩荡荡的气势。同样因为天子亲征,故曰“匪安匪游,淮夷来求”,“匪安匪舒,淮夷来铺”。意思是天子到此不是为了游乐,而是为了平定叛国。这几句前人未能明其深意,故或以为作为一个受命出征的大臣这样说有些多余。关于开头二句,王引之、陈奂都以为当作“江汉滔滔,武夫浮浮”,“浮浮”为众强之貌。这样与《风俗通义》引作“江汉陶陶”及《小雅·四月》“滔滔江汉”之语皆合相理。
此诗着重颂扬宣王之德,不在纪事,故关于淮夷战事未作具体描述。伐淮夷在尹吉甫和南仲伐玁狁之后,故诗中以“经营四方”一句,概括南征北讨之事而带过。盖因与淮夷作战为召伯之事,召伯不能自己夸耀自己的武功。以下由“告成于王”引起对赏赐仪式特别是宣王册命之词的纪述。由“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可以看出一个打算有所作为的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由“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又见其对朝廷老臣说话时恰如其分的谦虚和鼓励的语气,通过表彰召康公的业绩来表彰召伯虎,并激励他再建大功。第五、六章写宣王对召伯虎赏赐规格之高和召伯虎的感戴之情。全诗以“矢其文德,洽此四国”作结,表现出中兴君臣的共同愿望。
诗中有些句子看似语意相似,其实却表现了不同的意思。如第一章“匪安匪游,淮夷来求”等,出于召伯之口,是说:宣王不求安乐,而勤劳于国事。第三章“匪疚匪棘,王国来极”,出于宣王之口,则是说:不是要给百姓造成骚扰,也不是急于事功,四方都必须以王朝政令为准,这是大事。第二章“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这两句似乎在重复相同的含义,但作者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来突出整个过程中的努力和成就。
一般如果自称为“我”,而同周天子联系起来则称“召虎”“虎”,则可以推测作者为召虎。此诗同传世的周代青铜器召伯虎簋上的铭文一样,都是记叙召虎平淮夷归来周王赏赐之事。据《后汉书·东夷传》,周厉王之时因为政治昏乱,东方的淮夷入寇,虢仲征之,未能取胜。宣王时期,首先消除玁狁之患,然后宣王亲征,平定淮夷之乱。宣王驻于江汉之滨,命召虎率军征之。召虎取胜归来,宣王大加赏赐,召虎因而作铜簋以纪其功事,并作此诗,以颂其祖召康公之德与天子之英明。
通过以上分析和改写,我希望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主旨和核心信息,同时在不同的表达方式下突出不同的风格。如果需要进一步调整,请随时告诉我!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