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璧归赵原文和翻译
完璧归赵原文和翻译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实,非欲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失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何乎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怕弃璧,则莫如弗予。
且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之仪典,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武安君(6)十万众压邯郸(7),而责(8)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9),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10),柔廉颇(11),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是上句中,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认为,蔺相如的所谓“智”“勇”,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纵横家的权谋机巧而已,这,其实是触摸到了纵横家的本质。
王世贞在当时以文学、藏书而知名,为后七子中是最为独领风骚的文坛人物。这篇《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大致体现了其散文创作的特点,作者的行文艺术沉博幽深,气味雄厚;浅淡自然,清新有动;纵横捭阖,姿态横生;玄思独造,翻新出奇。虽不精于书写,但通晓书理,议论颇为精当。虽摹秦仿古,依旧自有特色。
评价: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逆平常观点而提出这样一个看法:“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意思是直言秦王既然已经看了地图划给赵国城池,又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斋戒五天后要接受和氏璧,那就不是让秦王表现得那么有理,而是在蔺相如的聪明下,反而显得他失信了。因此,王世贞在“理”上的思考或许是多余的。
关键还是在下面,原文第六段中蔺相如的一番言语:“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蔺相如的这番言语实在是完全得理了。现在的国际形式是秦强赵弱,大王却派遣了一位介于低层的使臣前往赵国,赵国虽然奉上和氏璧来,但只要秦国以强敌弱的话,那可就太自立自轻了。在这样的被动地位的人如何做到不受到损害呢?处于被动地位的人如何使自己不被忽视?而下面不卑不亢的话就更是精彩:您若真的想要和氏璧,那就先将十五城割让给我赵国,我赵国岂敢不给你和氏璧?我还将不但输在理,还输在义上,届时您秦王可率三军往其他五国宣扬我赵国的不讲信用,恐怕会找不到机会的国家也不止一个吧?恐怕虎视眈眈妄图侵吞赵国土地而找不到机会的国家也不止一个吧?因此从弱者赵国来看的话,蔺相如此番言语实在是精彩,切合实际。
再次思考时觉得不敢非议王世贞先生的论断,然而在阅读中自己产生了些许拙见,便忍不住要跃然纸上,也便浊了读者的耳目了。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