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ml
江上董颖阅读附答案
【说明】
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摩挲:用手抚摸。
③钓舟:指行舟。
【原诗】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③。
【注释】
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摩挲:用手抚摸。
③钓舟:指行舟。
【阅读训练】
1.诗歌的前两句写江上秋景,请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幅“秋景图”。
2.诗歌的前两句的景物,诗人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3.诗的前两句写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4分)
4.诗歌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6.“待汝成阴系钓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7.诗歌的最后一句构思巧妙,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8.在古诗文中,柳总与“别”有关,本诗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诗的后两句说明。(2分)
9.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10.诗人笔下的“江上”环境有什么特点?
11.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分)
【阅读答案】
1.万顷沧江之上,一派浓重的秋意。江面上,波平如镜;远远地飞来两团白雪,直待它们飞近了,飞到了眼前,才发现那竟然是一对雪白江鸥。
2.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静到动。
说明:
写法一:运用衬托,以双鸥相伴相随衬托诗人的孤寂;以江天景致的空旷衬托柳树钓舟的渺小,进而创造出开阔明朗的意境。
写法二:动静结合。如一二句分e写静景动景,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写法三:虚实相生。如第三四句将“摩挲沙边柳”与想象柳树“成阴系钓舟”相结合,虚实相生,耐人寻味。
评分:答对一种得2分,共2分。
7.诗歌的最后一句构思巧妙,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8.在古诗文中,柳总与“别”有关,本诗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诗的后两句说明。(2分)
9.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10.诗人笔下的“江上”环境有什么特点?
11.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分)
答:
8.答案:表达了羁旅孤客的离情别绪或对羁旅漂泊的愁绪。或离别的情感...
9.答案示例:构思一:新颍別致,古代诗人笔下“柳”总与“别”相关,此诗却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字面上不诉说怨思离情,读者却能心领神会,可谓不落窠臼,巧妙之至。
构思二:思路严谨。总体由远望写到近观,由所见到所思。具体看,由江水到天空,由双鸥飞翔到反顾自身处境,进而引发与的对话。
评分:答出其中一种得2分,共2分。
9.答案示例:构思一:新颍別致,古代诗人笔下“柳”总与“别”相关,此诗却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字面上不诉说怨思离情,读者却能心领神会,可谓不落窠臼,巧妙之至。
9.答案示例:构思二:思路严谨。总体由远望写到近观,由所见到所思。具体看,由江水到天空,由双鸥飞翔到反顾自身处境,进而引发与的对话。
评分:答出其中一种得2分,共2分。
```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