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开始白天变长吗
冬至是大雪之后的节气,在冬至的时候,素有南吃汤圆,北吃饺子的习俗,但到了冬至天气也有了一些变化。
冬至开始白天变长吗:
是的。
冬至在每年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过了冬至,太阳光直射点开始向北半球移动,白天逐渐加长,黑夜逐渐缩短。
过了冬至,虽然昼渐长,夜渐短,但是在短期内仍然是昼短夜长,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还是比散失的热量少,所以气温并没有立即回升之势。群众中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越向高纬,则白天越短而黑夜则越长,至北极圈以内,终日为夜。在古代,先人们称这一天为“日短”或“日短至”。谚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虽然冬至日照时间最短,但并非是冬季里最冷的日子,因为前期地面积累的热量,还没有散失到极致。而过了冬至,随着地面积蓄的热量减少,气温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下降。民间把冬至之后喻为“数九寒天”,是有它的道理的。而冬至日,就是“三九”的起始日。天文学上,也把冬至看做是冬季气候的开始。
冬至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持续低温加暴雪天气。
如果要从天文上来看,冬至才是真正冬季的开始,是北半球冬季的到来,但是我国大部地区冬季来得比较早,冬至时节冬季气候已经非常明显。我国最早进入冬季的地方是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地方,即西藏的双湖县与黑龙江的“漠河县”是我国入冬比较早的地方,早在9月中旬前后就已经迎来冬季气候特点,到了冬至的时候寒冷已经达到一定的峰值。
冬至日的时候,白天日照时长一年中最短,可想大地能吸收和释放的热量是极少了,这热量供源少了,整体温度和体感就下降了。冬至之后虽然日照时长会慢慢加长,但速度着实缓慢,这热量远远没法足够供给保暖。本来没有足够的热源供给就已经感到寒冷了,再加上西伯利亚冷空气的不断侵袭,两种条件下,这温度不低都难,在持续的低温下,较强的降雪天气便出现了。
从南北方冬至气温来看,北方西北较高的地方冬至时气温普遍在零度以下了,东北地区冬至的时候平均气温应该在零下7度左右;江淮之间到大巴山以北的地区平均气温也在零度以下;而南方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在7度左右,个别高海拔地区气温会普遍偏低,地河谷的地方气温会偏高,其中川西南地河谷的冬至时期气温在10度以上;和地河谷地区气温同样温暖的还有华南地区的“无冬区”,尤其是海南地区,冬季最低平均气温在20度左右,而且即便出现十几度的气温,也维持不到三天,很快便又会升温回暖。
冬至节气之后,我国最冷的时节就到来的,即“数九”从冬至这一天开始。俗语有云“不过冬至不冷”,意思是没到冬至之前气候还是暖和的,到了冬至之后,寒冷便都来了。这有些谚语俗语都只是针对部分地区说的,也有可能是根据年份大致气候现象得出来的。我国有些年份,有些地区,冬至时节的时候已经感到非常寒冷了,尤其高纬度地区,冬至时节气候更是严寒。所以,我们不管冬至是不是寒冷的开始,冬至前后就应该注意保暖了。
冬至的由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关于冬至的传说
冬至传说之一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冬至日的时候,周围的人们普遍穿着薄衣加大衣,走在街上非常寒冷。他们甚至不敢戴口罩,因为这样会让身体更冷,更容易感冒和感染。这种现象在北半球也是普遍存在的。
冬至时的夜晚特别冷,气温到了零下十度左右。然而,即使这样,冬至晚上的温度依然很高,因为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导致地表温度比较高。不过,随着冬至临近,阳光开始向北移,温度会逐步降低。
在冬至后的白天,人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温暖的天气出现,这是因为太阳已经到达地平线附近了,导致气温逐渐回升。然而,这种回升速度非常慢,因为地面的热能散失很快。所以,冬至后的一些时间里,气温仍然是比较低的。
冬至后的夜晚,温度会变得非常寒冷,甚至达到零下二十多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会逐渐回升,太阳会继续直射到北半球,使得温度逐步上升。
冬至后的一些日子里,天气变化并不大。不过,由于地表的热能散失比较慢,所以气温还是相对较低的。
在冬至后的早晨,人们可以感受到温暖的阳光,甚至可以穿一件薄外套。然而,如果外面的风比较大,或者有冷空气来得太快,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不舒服,尤其是如果天气太寒的话。
冬季除了用饮食预防感冒外,还可以食用一些特别的手段来保护身体。例如将麝香虎骨膏贴于涌泉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这样可以起到预防感冒的效果。另外将食用的小苏打用凉开水配成6%的水溶液或5%的醋溶液,每次滴鼻2~3滴,或者用棉签蘸取擦鼻孔,每3小时一次。用茶壶或者茶杯一个,倒入开水后使鼻孔对着冒出的蒸汽呼吸,距离以能忍受为宜,直至水不冒气为止,每日5次,对预防感冒和鼻炎都有一定好处。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