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声慢》说课稿
一、课程背景
- 教学目标
- 理解李清照这首《声声慢》中的“愁”,感受其中深沉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
经历诗读、对比阅读等环节,体会词作的艺术感染力和语言魅力。
-
核心素养
-
通过诗歌创作与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情感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
教学重点
-
分析李清照作品中“愁”的丰富内涵,突出词作的意境美。
-
教学难点
- 理解李清照后半生生活中的愁绪,体会其豪迈与悲秋之感。
二、说课内容
1.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理解李清照《声声慢》中“愁”的深刻内涵。
- 情感目标:感受词作的感染力和语言魅力,体会词人的情感表达。
- 能力目标:通过对比阅读,提升分析文中的意境能力。
2.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词作的深沉愁绪,突出其艺术感染力。
- 难点:分析李清照后半生的生活与愁绪,体会其豪迈与悲秋之感。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
- 开场白:用现代诗歌或古诗开头,营造氛围,引起共鸣。
- 李清照的词句既有哀婉的愁绪,又带有对未来的展望。通过这首词,激发学生对文人的思考。
2. 阅读与理解
- 朗读训练:让学生熟悉词中的节奏和情感基调,引导他们深入感受。
- 个人解读:结合李清照的个人经历,分析后半生愁绪的深沉感。
3. 分析“愁”
- 个人经历对比:通过对比不同作者的作品,突出不同风格。
- 后半生视角: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后的艰难生活,如何表现出愁绪的豪迈与悲秋。
4. 情感升华
- 引导学生认识到愁绪不仅是悲伤,还有感染力和历史感,增强对词作的理解。
5. 总结与反馈
- 回顾整体学习收获,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探究李清照作品,深化理解。
四、教学反思
- 成功之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声声慢》,情感真挚。
- 不足之处:部分场景描写不够生动,分析有待加强。
- 改进方向:优化对比阅读环节,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这首《声声慢》,李清照用文字赋予了我们深沉的情感,既带有一丝忧伤,又带有豪情。这是一曲属于晚年的悲秋之歌,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到时代的沧桑,也在情感中体会生活的艰难。
一篇改写三篇不同的作文,需要改写内容为:《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离别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性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一、联系学生说教材
《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教学诗歌,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形象与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但高中阶段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地思想和艺术价值。
二、根据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过程与方法:与《醉花阴》前后联系,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与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通过与《醉花阴》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
教学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
三、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教学时数为:
1课时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必不可少。另外,宋词由于年代久远,文字的障碍很大,然而,过分纠缠于文字的疏通会破坏宋词的“气”,丧失宋词的“神”,所以在学习时,应舍去条分缕析的理论评价,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然后引领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经由形象领略情感,感受其中浓浓的情。
诵读的环节是重要的,配以二胡独奏《长相思》,营造意境,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中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音调,读出感情,细细体味,让或优或喜的情愫萦绕心。我们触到了作者的灵魂。
同时注意让学生质疑探究——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相解疑,达到掌握词作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的目标。
质疑探究后,出示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即如何解读“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问题,发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逐步形成对重点意象的一致认识。
教师要相机点拨——上述三种方法,还不足以帮助学生把握艺术特点。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叠字的巧妙运用,这些内容的学习应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分组讨论来完成,效果会很好。
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一)新课导入
因为《醉花阴》在前,以别的方式导入本课都比较多余。直接以南渡为切入点,讲述李清照生活境遇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将对她的创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他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怀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活动1:聆听配乐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诗词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活动2:学生交流听读体会。
活动3:学生自由诵读诗词,整体感知词意。
诵读要求:连读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活动4:抽查学生诵读情况,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活动5:学生就诗词内容质疑,师生互动解疑。
(三)感悟词意,把握情感
1、这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直接抒情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雁过也,正伤心”。其余为间接抒情。
2、联系作者生平遭遇,思考:《醉花阴》与《声声慢》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
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提示与点拨: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最后,教师点评并板书。
(四)愁《醉花阴》——离别之愁
-
情绪:离别、思念、哀伤
-
舞台表现:凄凉、深情、忧郁
(五)《声声慢》中的愁
-
作者:李清照
-
年龄:27岁
-
原因:国破家亡夫丧
-
情绪:悲痛、失落、凄凉
(六)七、课堂小结:
1、李清照前期作品《醉花阴》,主要抒发对丈夫的思念愁,但这是离别之愁、个人之愁。
2、从《声声慢》看的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常写“闲愁”,而是因为国破家亡、失去亲人的悲伤,以及理性失明后的失望。
3、这种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比离别的愁更难承受,更悲惨。
4、这种愁让人想起苏轼的词与辛弃疾的词,都带有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然而,李清照的愁更具了直抒胸臆的特点,既有宋词的婉约,又有个人的激昂。
(七)延伸拓展:
结合柳永词和李清照词,谈谈自己对婉约派词的感受。
思考:柳永词中的豪放与婉约如何统一?李清照词中又怎么体现个人的激昂?通过对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三种词的特点以及各自的风格差异。
(八)作业:
必做题:查阅资料,摘录带有“梧桐雨”、“柳枝摇曳”、“怀旧诗”的句子或短语,并举例说明它们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一堂课在配乐师生同诵中结束。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