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译文:
空城,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注释:①赤阑桥:红色栏杆的桥。
②江左:泛指江南。
③纾:消除、抒发。
赏析:
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合肥,这首词就是这年春天在合肥写的。作者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以纾客怀”,可是,通篇都是写景,作者寄居异乡的惆怅,伤时感世的愁绪,尽在不言之中。
上片首二句先写“巷陌凄凉”。作者写作这首词的历史时期,合肥离南宋的边防线不是太远,是所谓“边城”。“空城”写出城内萧条冷落,“晓角”增添了气氛的悲凉。“马上单衣寒恻恻”,写“巷陌”中的人物,也就是作者自己在异乡边地的感受。“看尽”两句又转入写景,眼前的柳色“鹅黄嫩绿”,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
过片“正岑寂”。承上启下,由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转写寒食时节。结尾三句,惋惜春光逝去,在写春景中反映边城的凄凉,作者意在表达同时代人的一种普通的"忧惧"。
赏析二
上片写清晓在垂杨巷陌的凄凉感受,主要是写景。
首二句写所闻,“空城”先给人荒凉寂静之感,于是“晓角”的声音便异常突出,如空谷猿鸣,哀转不绝,象在诉说此地的悲凉。听的人偏偏是异乡作客,更觉苦痛,此二句与《杨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意境相近。那词前面还说:“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此词虽未明言,但其首二句传达的“巷陌凄凉”之感,亦有伤时意味,不惟是客中凄凉而已。紧接一句是倒卷之笔,点出人物,原来是骑在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同时写其体肤所感。将“寒恻恻”的感觉系于衣单不耐春寒,表面上是记实,其实这种生理更多地来自“清角吹寒”的心理感受。
繁荣已成为过去,无奈春光依旧,物是人非,更添身世之感。下二句写所见,即夹道新绿的杨柳。“鹅黄嫩绿”四字形象地再现出柳色之可爱。“看尽”二字既表明除柳色外更无悦目之景,又是从神情上表现本地相好。“都旧相识”,“旧相识”唯杨柳(江南多柳,所以这样说),这是抒写客怀。
过片以“正岑寂”三字收束上片,包笼下片。当此心情寂寞之际,又逢“寒食”。虽是荒凉的,空城“,没有士女郊游的盛况,但客子”未能免俗,“携酒”,上著“强”字,预知其后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惨景。“携酒”上著“强”字,已预知其后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惨景。再下面“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怕”又一转,说按节令自该应景为欢:”强”字又一转,说载酒寻欢不过是在凄凉寂寞中强遣客怀而已。再下面“怕”又一转,说勉强寻春遣怀,仍恐春亦成秋,转添愁绪。
合肥之秋如何?
作者只将李贺“梨花落尽成秋苑”易一字叶韵,又添一“怕”字,意恐无花即是秋,语便委婉。以下三句更将花落春尽的意念化作一幅具体图画,以“燕燕归来,问春何在”二句提唱,以“唯有池塘自碧”景语代答,上呼下应,韵味自足。“自碧”,是说池水无情,则反见人之多感。
赏析三
上片写柳色起兴。作者客居合肥,柳色由鹅黄变嫩绿,时序已从早春度入暮春,“明朝又寒食”,正面点明暮春。下片词以惜春为主题。因为“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所以才“强携酒,小桥宅”。结句“池塘自碧”只寥寥四字,概括出“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的景色。综观全词,上片“马上单衣寒恻恻”,寓飘零之感;下片“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寓迟暮之悲。
推荐阅读
那一抹倔强的坚持作文400字(那一抹倔强的坚持作文400字怎么写)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