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载体,旨在通过朗读、译读、读出情感和理解人格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人生哲理与艺术价值。通过与文本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共鸣,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意境。 2. 结合文中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丰富思想内涵。 3. 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情感变化及人生观的塑造。
重点难点: 1. 通过读,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情感;掌握背诵技巧。 2. 理解苏轼如何从豁达乐观的人格视角欣赏月夜美景。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工具: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在刚刚过去的中秋晚会上,老师带着我们走向了承天寺。那几句诗“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是写这夜游的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2)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
- 教师示范阅读:
- 强调停顿、重音及节奏,引导学生注意与文本对话。
-
带出文中的关键字词:“欣然”、“念”、“遂”等。
-
学生自由朗读:对照笔记或课本注释,尝试翻译后的文字。
-
重点段落:
- 情感部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乐观和对人生短暂的珍惜。
- 思考部分:“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译读课文
- 学生对照注释或工具书自主翻译,小组合作解决难点。
-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停顿和重音是否清晰。
-
指导学生重点理解:
-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等情感词汇。
- 结合诗句,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四、读出情感
- 教师带领学生齐读整篇文章,引导他们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每一句,说出自己所感受到的情绪。
-
具体例子:
-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欢快的语气)
-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澡荇。”(深沉的语气)
五、读懂人格
- 引出问题:作者为何从“高兴”到“深沉”?
- 分析关键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该句蕴含的深意是:除了我们两人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其他人难以欣赏,因此只有我们两人欣赏,这是我们两“闲人”的雅兴。
-
回应问题:
- “此句言外之意为:只有我们两人能欣赏月夜之景,因为那才是‘闲’者所能欣赏的。”
- “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因为当时被贬黄州,仍然表现出乐观豁达的心境。”
六、总结
苏轼在失意时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他那样,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美好的向往。
七、背诵课文
鼓励学生背诵全文,将文章作为座右铭。
八、全班集体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九、作业
- 灵活运用背诵技巧,完成背诵并默写。
- 翻译全文或扩展文意,表达自己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高兴 深沉
闲人 乐观 谚道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