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以下是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A. 小说讲述了菊花英在母亲去世后为女儿办了一场“冥婚”的故事。这不仅反映了当时乡村文化的愚昧、落后,也展现了作者对这一陋习的抨击,体现了对社会黑暗角落的批判精神。
B.选项中“菊英娘看到中西医对菊英的喉病都没有效果,于是就带香烛和香灰去庙里求药”这一部分是不正确的。因为在原文开头,作者已经描绘了菊花英娘的心理描写,特别是关于菊英在母亲去世后对女儿的美好期许。文中并未提到菊花英娘为女儿祈求“药”的行为,这是与原文内容不符的。
C.选项中说:“菊英娘看到中西医对菊英的喉病都没有效果,于是就带香烛香灰去庙里求‘药’”这一部分是正确的。因为作者确实描绘了菊花英娘在中西医都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带香烛和香灰前往庙里求医的情节,这既符合小说情节,也体现了封建迷信对民众心理的影响。
D.选项中说:“小说中‘菊英离开她整整十年’‘轿后十几个人抬着一口小小的棺材’暗示了菊英的婚姻是一场‘冥婚’”这一部分是正确的。这是因为菊花英娘在文中通过心理描写,表达了菊花英对女儿的期望和现实中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选择婚姻方式的固定观念。
综上所述,选项B的说法与原文不符,因此该选项错误。
8.结合菊英出嫁的相关情节:
①菊花英娘的形象特点是十分慈爱,极度思念疼女儿,为女儿张罗婚事极尽细微;
②菊花英娘勤劳节俭,丈夫寄回来的钱舍不得用,将钱留下来为女儿操办婚事;
③菊花英娘的思想落后,精神愚昧,相信灵魂不死,为死去的女儿办冥婚,到庙里为女儿求医问药。
9.小说在叙述上的特点:
- 叙述节奏舒缓,展现了封闭乡村的生活节奏,人物内心的忧郁;
- 第三人称视角,营造了冷静旁观的效果,呈现了一般社会人物的悲剧经历;
- 句子口语化,使用内心独白表达人物细腻的变化;
- 故事情节倒叙,由18岁的菊英回忆8岁的菊英的离世,形成悲剧效果。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