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浦歌·其十五》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赏析:李白此诗描绘了他于唐代贵池西(今安徽贵池县西南)边塞生活的壮美风光。诗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既体现了他的孤独与伤感,又暗示了他内心深处的愁思与情结。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更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内心对自然景色的深切感受。
白话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哪里得秋霜落在我的头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客居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南的水乡地区)时所写。他这时已经临近晚年,有感于自己的日益衰老而写下此诗。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深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难以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的白发呢?读到下句“缘愁似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名用处如山,以名来索其远。”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知愁何止千言”,且以诗明其深。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岂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很大。
拓展阅读
豪放酒仙李白的介绍
【生平简介】
李白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其间曾因吴筠等推荐,于天宝初,任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到了友人攻击,最后被陷害为叛逆者。后别过流放。李白不为权势所困,不为名利所累,是全天下人敬佩的诗人之一。
【酒后作品】
李白一生写了大量以酒为题材的诗作,《将进酒》、《山中与幽人对酌》、《月下独酌》等最为大家熟悉。其中《将进酒》可谓是酒文化的宣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如此痛快淋漓豪迈奔放。难得的是,李白在这里大力推重“饮者”。为了饮酒,五花马千金裘都可以用来换取美酒,其对于酒的魅力的诠释,确已登峰造极。
李白的出现,把酒文化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在继承历代酒文化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大量实践,以开元以来的经济繁荣作为背景,以诗歌作为表现方式,创造出了具有盛唐气象的新一代酒文化。
李白六十多年的生活,没有离开过酒。他在《赠内》诗中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李白痛饮狂歌,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篇,但他的健康却为此受到损害,62岁便魂归碧落。“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这就是李白,一个光照千古的诗仙酒仙。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